本文链接网址:
https://www.qipao.in/qipao-xbook-12.html
该商品为众筹商品,目前无实际资源,目前心愿值达成4点,未达成理想心愿值13点,如果不懂心愿值不要急着付款,先看心愿值计划:点击这里
梦的解析(2019年极简翻译+详细注释本)
改变世界历史面貌的划时代不朽巨著,搭建整个现代心理学体系骨架的总纲。《乌合之众》译者马晓佳无删节翻译,500条注解,帮助理解因文化差异等导致的晦涩。
作者:(奥)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 著;马晓佳 译出版社: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:2019年12月
开 本:32开
纸 张:胶版纸
包 装:平装-胶订
是否套装:否
国际标准书号ISBN:9787538761764
所属分类:
图书>心理学>心理学经典著作
编辑推荐
◎西方众多学者公认的非常有影响力的一本书
弗洛伊德的《梦的解析》与达尔文的《物种起源》、哥白尼的《天体运行论》并称为导致人类思想革命的三大经典著作。弗洛伊德对这本书做了8次修改,可以说这是弗洛伊德用一生构建的精神分析体系,它不仅发展了人类精神分析历史,更改变了人类看待自己的方式。因此,《梦的解析》被誉为“划时代的不朽巨著”。
◎这是一个告别晦涩难懂的全新译本
大家都知道弗洛伊德,但是真正读完、读懂《梦的解析》的人并不多,“难读懂”“艰深晦涩”是普遍感受。原因有:《梦的解析》是一部有关精神分析的心理学著作,成书于1899年,书中的例子与解析于今天来说有些久远。虽然弗洛伊德做了多次修改,但其理论仍然晦涩艰深,加之中西文化的较大差异,要读懂有很多障碍。为此,译者马晓佳广泛查阅资料,参考众多研究成果,反复琢磨,对正文、作者的注释等均做了全部翻译,对阅读障碍做了注解,使本书的注释多达500多条。自此,一个告别艰涩难懂的无删节译本,呈现到了读者面前,
◎马晓佳:尤擅翻译心理学著作的青年新锐译者
马晓佳,中科院心理学硕士,持二级心理咨询师证,尤其擅长翻译心理学著作。其翻译的《乌合之众》受到读者欢迎。《梦的解析》他依然采用极简的文风,比经典译本少1/3的字数,纠正流行版本几十处硬伤、上千处语焉不详。译文专业、流畅,深入浅出,语言贴近当下读者,既保持了本书的专业性、学术性,又不失现代感。
内容简介
《梦的解析》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经典代表作, 本书以科学的方法解梦,通过多年临床实验,对大量梦境实例进行描写、分析,构建了梦的理论体系,标志着精神分析体系的正式建立。
弗洛伊德认为,梦是愿望的满足,但梦不并是直接满足愿望,而是需要通过改装,要想解梦,就要对梦进行解读。本书列举了造梦的原材料及其来源,并对大量真实梦境进行解析,发现梦形成的原因,详细阐述造梦机制和造梦过程,揭秘潜意识的奥秘,构建科学的解梦过程和梦学理论。
《梦的解析》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奠基之作,是人类思想史三大经典之一,极大扩宽了文学、美学、哲学等领域的表现空间,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巨著。
作者简介
作者简介:
西格蒙德·弗洛伊德(Sigmund Freud,1856—1939),奥地利心理学家、精神病医师,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。出版了多部心理学著作,奠定了现代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。
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潜意识、意识、前意识,并提出“自我”“本我”“超我”“力比多”“人格结构”“俄狄浦斯情结”等重要概念,对现代心理学、哲学、美学、文学等领域均有重要影响。
《梦的解析》是弗洛伊德的成名代表作,此外,他还著有《性学三论》《精神分析引论》等一系列心理学著作。
译者简介:
马晓佳,青年新锐译者,中科院心理学硕士,二级心理咨询师,英语专业八级。尤其擅长翻译心理学著作,主要翻译作品包括《梦的解析》《乌合之众》《自卑与超越》《我们内心的冲突》等。
显示部分信息
目 录
译 序 有一种书,不能只读一遍
第1 版序言
第2 版序言
第3 版序言
第4 版序言
第5 版序言
第6 版序言
第8 版序言
英语第3 版(修订版)序言
梦学综述
第1 节 梦与醒的关系
第2 节 梦的素材与记忆
第3 节 梦的起因
第4 节 为什么醒后会忘记梦
第5 节 做梦时的几大心理特征
第6 节 梦中的道德感
第7 节 梦的功能论
第8 节 梦和心理疾病的关系
补记(1909)
补记(1914)
解梦法举例
梦即遂愿
第4章 梦的改装
第5章 造梦原材料及其来源
第1 节 近期琐事入梦
第2 节 童年生活入梦
第3 节 感知觉入梦
第4 节 几种可归为一类的典型梦
造梦机制
第1 节 凝缩机制
第2 节 置换机制
第3 节 梦如何表达逻辑关系
第4 节 具象化机制
第5 节 梦的比喻:其他典型梦
第6 节 梦中的言语和数字
第7 节 荒诞梦:梦中的思维活动
第8 节 梦中情绪
第9 节 校订机制
造梦过程
第1 节 梦的遗忘
第2 节 逆流
第3 节 遂愿
第4 节 梦的功能:从噩梦中惊醒
第5 节 潜意识、前意识与压抑
第6 节 无意识、意识与真实
显示部分信息
前 言
译序 有一种书,不能只读一遍
我遇到过两种有趣的读者。有一次在书店,一个读者走过来找我签名。我期待地问:
“你为什么要读《梦的解析》啊?”他说:“因为它有名儿啊。”然后我提议还是别签了,签了就退不了了,反正买了他也不读。我为什么猜他八成不会读呢?马克.吐温说得好:“经典,就是人人说好,但谁也不读的书。”(“Classic”,a book which people praise and don’t read. )看重其名声,而非其本身的价值,不是很好的选书标准。听说它好,和读过后觉得它好,完全不是一回事。
另一次,我向一位著名评论家推荐这本书,他不要,还给我讲了个故事说:王小波有个脑子不太好使的远房表妹,成年了还靠老母亲养着,他去看阿姨的时候,坐在旁边的傻表妹每隔一会儿就会突然大喊一声“我会缝扣子!”把人吓破胆。读过王小波的人会懂这位评论家的意思:读《梦的解析》就是“缝扣子”,是个初阶技能,他早就读过了。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我是认同的,但我更喜欢俞敏洪的一句话:凡是“有用的书”,你只读一遍是不管用的。近几年,对这句话感触颇深,尤其是近金庸先生仙逝,再读他的书才知道,小时候只是看了个皮毛,现在的感悟,几乎无法用语言描述。
好书都是常读常新的,本书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总纲,不只是一本简单的心理科普,只读一遍即可。这位评论家觉得读《梦的解析》就是“缝扣子”,自以为读过就是懂了,但如果真的读懂了《梦的解析》,任何人都不会轻易认为自己完全掌握了它——梦的解析。
大约从人类开始做梦,就有了对梦的解析。古人往往认为梦是神示,后来有了不同的解梦方式,对梦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——真梦、假梦,所想梦、未来梦、寓意梦……,直至弗洛伊德才开始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梦。弗洛伊德认为,人的心理或人格结构是一个能量系统、动力系统,本能、欲望是人的发展变化的推动力和起因,所以精神分析理论又叫“精神动力学”。这种观点革新了心理学,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,奠定了现代心理治疗模式的基础。现在约2/3 的心理医生用的都是精神分析疗法,另外1/3 也不得不参考。但他的影响又不仅限于心理学领域,弗洛伊德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,还在影响着西方社会整体的人文思想领域。
我以前翻译过一版这本书,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,当时还在求学。次翻译有两个原因。是为了虚荣。心理学系是不能不读弗洛伊德的,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。我就想啊,要是周围人都看我的版本,那我这脸上得多有光啊。第二个原因就是我发现,当时大部分版本,连我们专业的老师们读着都费劲儿,只能跳读,实在看不懂又必须要看懂的地方只能去翻原文。在实际的翻译中我才明白,为什么有些版本会有诸多问题。
首先,原文本本身就有些问题。英国生物学家A.G. 坦斯利这样评价弗洛伊德的风格:“尽管弗洛伊德在写作时表达不是很系统,有时候会有含糊不清或不一致的情况,但他的行文风格优美、流畅、明晰而优雅,读起来让人很愉快,每个句子都意蕴深厚。”大意是瑕不掩瑜,但瑕疵也挺多的。这本书本身就难理解。其次,随着弗洛伊德研究的深入,不断增加、删减、修改了许多内容,所以很多地方并不太连贯。第三,英语版本众多,各版本有些地方意思并不一样。为了翻译得更准确,这次我参考了诸多版本,包括弗洛伊德生前见过的A.A. 布里尔版、詹姆斯.斯塔克版和后来的里奇.罗伯森版(牛津版),但并没有拘泥于哪一个。
这次重译,是出于一种惶恐:我自以为之前的版本不错,但偶尔翻看总能发现错误,越看越多,越看越害怕。这也许是因为我成长了,所以更懂心理学和语言了吧。所以我终于沉下心来,从头到尾又翻译了一遍,粗略估计起码改出来2000 余处错误和语焉不详之处。这次肯定还会留下很多错误,多年后再看,肯定还会像现在看当年那版一样觉得不安。但翻译是一门艺术,而艺术是没有尽头的。
我理解的艺术以简约为美。此次翻译我刻意精简表达,字数较上次少了1/3,但内容并未删减,反而还补充了之前落下的序。我力求以简单的表达向各位读者传递弗洛伊德的思想,所幸经过近一年反复修改,并未徒劳。我欣慰地感觉,也许这些年没有徒增马齿。唯愿本书值得你多读几遍。
第1章 梦学综述a
下面我将证明,有种方法可以科学解梦,通过它我们会明白梦是有意义的,有自己的结构,而且可以翻译成可以理解的心理活动。我还将努力说明为什么梦会模糊、怪异,并从造梦机制中推导出精神能量的性质,正是互顺或互逆的精神能量的交互作用形成了梦。然后我会停止研究,因为再向前走一步就越界了,解决问题就需要梦学母学科的知识了。
我会先回顾一下,从前的梦学家们的著作,以及梦学在当代学界的地位,因为在正文论述中就没有太多机会再讲该话题了。
各种专业文献对一个事实达成了共识,解了几千年梦的人类,对梦的理解没有任何科学调性,所以好像不必对该结论多费笔墨。在本书末尾的参考文献中能看到大量激动人心和有趣的案例,但很少涉及梦的本质,更别说真的解开梦之谜了。外行知识阶层就更知之甚少了。
史前先民如何理解梦,梦如何影响他们对宇宙和灵魂概念的形成?这个主题太有意思了,无法在本书详述令人遗憾。我想请读者去读约翰.拉布克爵士、赫伯特.斯宾塞、E.B. 泰勒等人的巨著,我只对该话题多说一句:只有完成了我们当下的任务——解梦,才能充分理解那些问题和理论的广度。
古典诸先民族持有的态度,与史前人类对梦的理解相呼应。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,梦和自己信仰的神界相连,是神魔在传递旨意。他们还坚信梦对人有特殊意义,一般是预测未来。但梦境纷繁芜杂,很难统一解读,所以必须根据重要性和可信性把梦分门别类。很自然,古代哲人对梦持有的态度和他们对笼统的神性的理解多少相关。
亚里士多德有两部作品 研究梦,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。书中说,梦并非来自神明,没有神性,甚至有点儿魔性,因为肉体邪恶而不神圣。也就是说,虽然人的灵魂的确类似神灵,但梦不是神示,而是遵循人类自己的精神的法则。梦被定义为“人的灵魂在睡眠中的活动”。
亚里士多德发现了梦的一些特点,比如,他知道睡眠中的小刺激会被梦放大,“身体某处微烫,人会梦到走在火中,感到极热”。他据此得出结论:已经开始萌发,但病人醒时感觉不到的身体病变,可以通过梦得以诊断。
我们知道,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古人认为,梦来自圣神,而非出自人心(我们看到,在整个梦学史上一直对抗的两种倾向已经初露端倪)。古人还区分真梦和假梦:真梦是有价值的,传递警示或预示未来;假梦则是骗人的,没有价值,其目的在于误导做梦者,甚至把他引向毁灭。
格鲁比引用过马克罗比乌斯和阿特米多勒斯(达尔迪斯人)对梦的分类:“梦可分为两种。一种只与现在或过去相关,不影响未来,包括睡不踏实时的浅梦,它直接呈现某些精神活动(或相反活动,比如饿了或撑了)和幻想,或既定精神活动的发散性延伸(比如噩梦)。而第二种梦则决定未来,包括:1. 有直接神示的梦;2. 未来事件的预演;3. 需要解读的比喻梦。这种理论盛行了好几百年。”
人们对梦的价值有不同的主张,主张不同,解梦方式不同。但总体来说,梦被认为有极大的作用,但不是所有的梦都好解,所以无法确定某个不可解的梦是否预示着有大事发生。因此,人们急需构建一种方法,把梦里杂乱的内容翻译成可以理解的意义。
在古典时代末期,达尔迪斯的阿特米多勒斯,被认为是解梦的权威。很多同类书都已失传,但有他那本大厚书基本就够用了。
科学出现前的古人,对梦的理解自然与他们的整体宇宙观有关。他们把宇宙观投向外在世界,仿佛那就是真实的世界,其实只在他们的精神领域内有效。而且,他们对梦的理解还参考晨起后回忆梦时的总体感觉,这时会感觉梦(和其他精神内容相比)就像异界的事,人就像刚从另一个世界回来一样。
奇怪的是,梦的超自然理论在当代仍然有很多信徒。暂且不提神学和神秘主义作者,他们的确有充分理由继续相信曾经广泛流行的超自然理论,因为科学理论尚未征服这些领域。但我们还常发现,一些在其他方面并不激进的理性人,正用梦境的不可解释性支持自己迷信的超自然灵力活动。(出自哈夫纳,1887)某些哲学流派(比如谢林派)对做梦活动的推崇,显然是对古人所抱持的“梦有神性”的复辟。
现在还有人在讨论梦的占卜能力和预言性质,是因为心理学尚未提供充分解释,足以解决积留的案例,虽然科学思想界一致坚决要拒绝这些迷信。
很难写一本科学解梦学史,因为虽然某些研究的确有价值,但看不到一条发展的明线。还没有可靠的发现可做基础,供后来者继续研究和建构。新学者要研究梦学,似乎都要重新回到起点,从头开始研究一番。我曾希望,按照年代顺序梳理相关作家及其梦学纲要,但被迫放弃了对该学科的既有知识状态做完整概括的尝试。所以我选择用话题,而非作者,安排我的综述结构。在提出一个个待解决问题时,我会引用在梦学文献中找到的相应答案。
但我无法全面掌握相关文献,因为太分散了,而且深藏在诸多其他学科之中,所以我必须请读者对我的综述降低要求,只要没漏掉基本事实和重要观点就行了。
前不久,学界还觉得,不必把睡眠学和梦学作为两个学科分别对待,而且普遍喜欢研究精神病理周边类似做梦的活动,比如幻觉、幻视等。但近的作品中已经表现出一种倾向——只研究梦的主题,比如对梦学中的某个课题做单项研究。我在这种取向变化中欣喜地看到,人们在表达一种信念:只要这些单项研究能串成系统,就可以解释晦涩的梦学,可以达成共识。这些单项研究(基本都很科学)就是我下面要写的内容。虽然大脑的运行状态变化后(也就是“在睡眠中”)我们才会做梦,但我没有理由讨论睡眠学,因为其本质是生理问题。所以睡眠学文献就不提了。
研究做梦活动的科学课题,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,但某种程度上的重叠是不可避免的。
刚醒的人会懵懂地直觉,虽然自己没动地方,但梦真把自己带去了另一个世界。我们要感谢老生理学家布尔达赫a,他仔细描述做梦活动后,发表了一个引用率很高的观点:“梦不复现白天的劳苦、欢乐,相反,其目的正是为了把我们从现实中解放。即使满脑子都是事,我们被悲伤撕扯,心智被困境钳制,梦完全体谅我们的情绪,再造另一种现实。”I.H. 费希特 在讨论“梦的补偿性”时表达了完全相同的主张,他说,梦是灵魂自愈本能的私密助手。斯顿贝尔关于梦的本质和起源的学术著作备受推崇、实至名归,其中大意也是如此。“做梦者不再关注清醒意识的世界”,所以“梦完全不像清醒意识一样运转,也不像记忆内容一样秩序井然”。他还写道:“梦与清醒活动隔绝,几乎没有常规的思考活动和内容。” 但大部分学者在梦与醒关系上持相反观点。比如,哈夫纳说:
“梦首先是清醒活动的延续。梦一般都和我们不久前才想过的事有关。仔细观察,不难发现,总有一条线连接梦境和白天的活动。”韦安特a 的观点与布尔达赫的上述陈述针锋相对:“在大部分案例中总能看到,梦显然没有解放我们,而是直接把我们带回日常生活。”莫里提出了一个精确的公式:“我们的梦= 所见 所说 所愿 所做。”而热桑在其心理学著作中说得更详尽:“梦的内容都多少由做梦者的人格、年龄、性别、阶层、文化水平和生活习惯决定,被他整个前半生的事件和经历决定。”
关于这一点,哲学家J.G.E. 马斯的态度坚决(温特斯坦记录):“经验告诉我们,我们常梦到的是自己强烈渴望的东西,这说明激情必然影响做梦。雄心勃勃的人会梦到自己曾经赢得、希望赢得或将要赢得的桂冠,而恋人则忙着梦到他甜蜜希望的对象……心底沉睡的所有喜恶感,一旦激活就可以和相关思想结合并制造一个梦,或使这些思想混入正在做的梦中。”
古人持相同观点:梦的内容取决于生活。拉德斯托克告诉我们:薛西斯b 远征希腊之前,早就多次梦到想去但不能去,而睿智的老波斯解梦师阿尔达班恳切地对他说,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。
卢克莱修c 的教谕诗《物性论》中有一段:“一个人曾经全心追求、满心渴望、心智向往的东西,好像才常入梦。律师会慷慨陈词、查阅法条,将军则奋勇酣战……”
西塞罗 的《论占卜》则与数百年后的莫里的大意完全相同:“而醒时残留的思维和行为,尤其会扰动灵魂。”
关于梦和醒的关系,两种对立主张的确仿佛无法调和。所以此处引述F.W. 希尔德布兰德的相关论述很应景,他相信除了用“一系列(三组)反差甚为明显的矛盾”之外,无以描述梦的特点。
“组矛盾是,”他写道,“梦一方面与现实完全隔离或隔绝,但另一方面,两者又不断相交,一直互相依赖。梦与醒时体验到的现实隔绝,可称为一种‘被无法逾越的鸿沟完全与现实生活隔离并密封’的独立的存在。梦把我们从现实中解放,消除我们的常规记忆,让我们在异界中过一种完全不同于现实的生活……”
希尔德布兰德接着说,我们睡着后,仿佛整个存在(各种形式的存在)都消失了,“就像掉进了无形的地窖”。一个人梦到出海去了圣赫勒拿岛,把摩泽尔葡萄美酒卖给囚禁在那里的拿破仑,前皇帝殷勤地接见了他。醒来后他觉得好可惜,有趣的幻象消失了。但让我们对照梦境和现实,希尔德布兰德接着说,他从未卖过酒,也从没想过要卖酒。他从未出过海,假如要出海也绝不会选择去圣赫勒拿。他并不同情拿破仑,相反,他因为爱国所以憎恨他。后也值得注意的是,拿破仑死在岛上时他还没出生,所以他绝不可能和拿破仑有任何私人接触。这段梦插在一个前后完全连贯的故事中间,仿佛与前后完全无关。
“但是,”希尔德布兰德接着说,“乍看之下完全无关的事,同样可以精准相关。无论如何我都相信,越不相关就越相关。我们甚至可以说:梦中的一切都取材于现实,都取材于以现实为运行中心的精神活动……不管梦到什么怪事,都无法脱离真实世界。不管梦里的故事结构多么完美或荒诞,都必然从以下两处取得原材料:现实世界中所见的东西、醒时在心里某处想过的事情。换句话说,梦取材于生活,无论客观生活还是主观生活。”
显示部分信息
在线试读
译序 有一种书,不能只读一遍
我遇到过两种有趣的读者。有一次在书店,一个读者走过来找我签名。我期待地问:
“你为什么要读《梦的解析》啊?”他说:“因为它有名儿啊。”然后我提议还是别签了,签了就退不了了,反正买了他也不读。我为什么猜他八成不会读呢?马克.吐温说得好:“经典,就是人人说好,但谁也不读的书。”(“Classic”,a book which people praise and don’t read. )看重其名声,而非其本身的价值,不是很好的选书标准。听说它好,和读过后觉得它好,完全不是一回事。
另一次,我向一位著名评论家推荐这本书,他不要,还给我讲了个故事说:王小波有个脑子不太好使的远房表妹,成年了还靠老母亲养着,他去看阿姨的时候,坐在旁边的傻表妹每隔一会儿就会突然大喊一声“我会缝扣子!”把人吓破胆。读过王小波的人会懂这位评论家的意思:读《梦的解析》就是“缝扣子”,是个初阶技能,他早就读过了。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我是认同的,但我更喜欢俞敏洪的一句话:凡是“有用的书”,你只读一遍是不管用的。近几年,对这句话感触颇深,尤其是近金庸先生仙逝,再读他的书才知道,小时候只是看了个皮毛,现在的感悟,几乎无法用语言描述。
好书都是常读常新的,本书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总纲,不只是一本简单的心理科普,只读一遍即可。这位评论家觉得读《梦的解析》就是“缝扣子”,自以为读过就是懂了,但如果真的读懂了《梦的解析》,任何人都不会轻易认为自己完全掌握了它——梦的解析。
大约从人类开始做梦,就有了对梦的解析。古人往往认为梦是神示,后来有了不同的解梦方式,对梦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——真梦、假梦,所想梦、未来梦、寓意梦……,直至弗洛伊德才开始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梦。弗洛伊德认为,人的心理或人格结构是一个能量系统、动力系统,本能、欲望是人的发展变化的推动力和起因,所以精神分析理论又叫“精神动力学”。这种观点革新了心理学,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,奠定了现代心理治疗模式的基础。现在约2/3 的心理医生用的都是精神分析疗法,另外1/3 也不得不参考。但他的影响又不仅限于心理学领域,弗洛伊德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,还在影响着西方社会整体的人文思想领域。
我以前翻译过一版这本书,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,当时还在求学。次翻译有两个原因。是为了虚荣。心理学系是不能不读弗洛伊德的,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。我就想啊,要是周围人都看我的版本,那我这脸上得多有光啊。第二个原因就是我发现,当时大部分版本,连我们专业的老师们读着都费劲儿,只能跳读,实在看不懂又必须要看懂的地方只能去翻原文。在实际的翻译中我才明白,为什么有些版本会有诸多问题。
首先,原文本本身就有些问题。英国生物学家A.G. 坦斯利这样评价弗洛伊德的风格:“尽管弗洛伊德在写作时表达不是很系统,有时候会有含糊不清或不一致的情况,但他的行文风格优美、流畅、明晰而优雅,读起来让人很愉快,每个句子都意蕴深厚。”大意是瑕不掩瑜,但瑕疵也挺多的。这本书本身就难理解。其次,随着弗洛伊德研究的深入,不断增加、删减、修改了许多内容,所以很多地方并不太连贯。第三,英语版本众多,各版本有些地方意思并不一样。为了翻译得更准确,这次我参考了诸多版本,包括弗洛伊德生前见过的A.A. 布里尔版、詹姆斯.斯塔克版和后来的里奇.罗伯森版(牛津版),但并没有拘泥于哪一个。
这次重译,是出于一种惶恐:我自以为之前的版本不错,但偶尔翻看总能发现错误,越看越多,越看越害怕。这也许是因为我成长了,所以更懂心理学和语言了吧。所以我终于沉下心来,从头到尾又翻译了一遍,粗略估计起码改出来2000 余处错误和语焉不详之处。这次肯定还会留下很多错误,多年后再看,肯定还会像现在看当年那版一样觉得不安。但翻译是一门艺术,而艺术是没有尽头的。
我理解的艺术以简约为美。此次翻译我刻意精简表达,字数较上次少了1/3,但内容并未删减,反而还补充了之前落下的序。我力求以简单的表达向各位读者传递弗洛伊德的思想,所幸经过近一年反复修改,并未徒劳。我欣慰地感觉,也许这些年没有徒增马齿。唯愿本书值得你多读几遍。
第1章 梦学综述a
下面我将证明,有种方法可以科学解梦,通过它我们会明白梦是有意义的,有自己的结构,而且可以翻译成可以理解的心理活动。我还将努力说明为什么梦会模糊、怪异,并从造梦机制中推导出精神能量的性质,正是互顺或互逆的精神能量的交互作用形成了梦。然后我会停止研究,因为再向前走一步就越界了,解决问题就需要梦学母学科的知识了。
我会先回顾一下,从前的梦学家们的著作,以及梦学在当代学界的地位,因为在正文论述中就没有太多机会再讲该话题了。
各种专业文献对一个事实达成了共识,解了几千年梦的人类,对梦的理解没有任何科学调性,所以好像不必对该结论多费笔墨。在本书末尾的参考文献中能看到大量激动人心和有趣的案例,但很少涉及梦的本质,更别说真的解开梦之谜了。外行知识阶层就更知之甚少了。
史前先民如何理解梦,梦如何影响他们对宇宙和灵魂概念的形成?这个主题太有意思了,无法在本书详述令人遗憾。我想请读者去读约翰.拉布克爵士、赫伯特.斯宾塞、E.B. 泰勒等人的巨著,我只对该话题多说一句:只有完成了我们当下的任务——解梦,才能充分理解那些问题和理论的广度。
古典诸先民族持有的态度,与史前人类对梦的理解相呼应。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,梦和自己信仰的神界相连,是神魔在传递旨意。他们还坚信梦对人有特殊意义,一般是预测未来。但梦境纷繁芜杂,很难统一解读,所以必须根据重要性和可信性把梦分门别类。很自然,古代哲人对梦持有的态度和他们对笼统的神性的理解多少相关。
亚里士多德有两部作品 研究梦,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。书中说,梦并非来自神明,没有神性,甚至有点儿魔性,因为肉体邪恶而不神圣。也就是说,虽然人的灵魂的确类似神灵,但梦不是神示,而是遵循人类自己的精神的法则。梦被定义为“人的灵魂在睡眠中的活动”。
亚里士多德发现了梦的一些特点,比如,他知道睡眠中的小刺激会被梦放大,“身体某处微烫,人会梦到走在火中,感到极热”。他据此得出结论:已经开始萌发,但病人醒时感觉不到的身体病变,可以通过梦得以诊断。
我们知道,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古人认为,梦来自圣神,而非出自人心(我们看到,在整个梦学史上一直对抗的两种倾向已经初露端倪)。古人还区分真梦和假梦:真梦是有价值的,传递警示或预示未来;假梦则是骗人的,没有价值,其目的在于误导做梦者,甚至把他引向毁灭。
格鲁比引用过马克罗比乌斯和阿特米多勒斯(达尔迪斯人)对梦的分类:“梦可分为两种。一种只与现在或过去相关,不影响未来,包括睡不踏实时的浅梦,它直接呈现某些精神活动(或相反活动,比如饿了或撑了)和幻想,或既定精神活动的发散性延伸(比如噩梦)。而第二种梦则决定未来,包括:1. 有直接神示的梦;2. 未来事件的预演;3. 需要解读的比喻梦。这种理论盛行了好几百年。”
人们对梦的价值有不同的主张,主张不同,解梦方式不同。但总体来说,梦被认为有极大的作用,但不是所有的梦都好解,所以无法确定某个不可解的梦是否预示着有大事发生。因此,人们急需构建一种方法,把梦里杂乱的内容翻译成可以理解的意义。
在古典时代末期,达尔迪斯的阿特米多勒斯,被认为是解梦的权威。很多同类书都已失传,但有他那本大厚书基本就够用了。
科学出现前的古人,对梦的理解自然与他们的整体宇宙观有关。他们把宇宙观投向外在世界,仿佛那就是真实的世界,其实只在他们的精神领域内有效。而且,他们对梦的理解还参考晨起后回忆梦时的总体感觉,这时会感觉梦(和其他精神内容相比)就像异界的事,人就像刚从另一个世界回来一样。
奇怪的是,梦的超自然理论在当代仍然有很多信徒。暂且不提神学和神秘主义作者,他们的确有充分理由继续相信曾经广泛流行的超自然理论,因为科学理论尚未征服这些领域。但我们还常发现,一些在其他方面并不激进的理性人,正用梦境的不可解释性支持自己迷信的超自然灵力活动。(出自哈夫纳,1887)某些哲学流派(比如谢林派)对做梦活动的推崇,显然是对古人所抱持的“梦有神性”的复辟。
现在还有人在讨论梦的占卜能力和预言性质,是因为心理学尚未提供充分解释,足以解决积留的案例,虽然科学思想界一致坚决要拒绝这些迷信。
很难写一本科学解梦学史,因为虽然某些研究的确有价值,但看不到一条发展的明线。还没有可靠的发现可做基础,供后来者继续研究和建构。新学者要研究梦学,似乎都要重新回到起点,从头开始研究一番。我曾希望,按照年代顺序梳理相关作家及其梦学纲要,但被迫放弃了对该学科的既有知识状态做完整概括的尝试。所以我选择用话题,而非作者,安排我的综述结构。在提出一个个待解决问题时,我会引用在梦学文献中找到的相应答案。
但我无法全面掌握相关文献,因为太分散了,而且深藏在诸多其他学科之中,所以我必须请读者对我的综述降低要求,只要没漏掉基本事实和重要观点就行了。
前不久,学界还觉得,不必把睡眠学和梦学作为两个学科分别对待,而且普遍喜欢研究精神病理周边类似做梦的活动,比如幻觉、幻视等。但近的作品中已经表现出一种倾向——只研究梦的主题,比如对梦学中的某个课题做单项研究。我在这种取向变化中欣喜地看到,人们在表达一种信念:只要这些单项研究能串成系统,就可以解释晦涩的梦学,可以达成共识。这些单项研究(基本都很科学)就是我下面要写的内容。虽然大脑的运行状态变化后(也就是“在睡眠中”)我们才会做梦,但我没有理由讨论睡眠学,因为其本质是生理问题。所以睡眠学文献就不提了。
研究做梦活动的科学课题,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,但某种程度上的重叠是不可避免的。
刚醒的人会懵懂地直觉,虽然自己没动地方,但梦真把自己带去了另一个世界。我们要感谢老生理学家布尔达赫a,他仔细描述做梦活动后,发表了一个引用率很高的观点:“梦不复现白天的劳苦、欢乐,相反,其目的正是为了把我们从现实中解放。即使满脑子都是事,我们被悲伤撕扯,心智被困境钳制,梦完全体谅我们的情绪,再造另一种现实。”I.H. 费希特 在讨论“梦的补偿性”时表达了完全相同的主张,他说,梦是灵魂自愈本能的私密助手。斯顿贝尔关于梦的本质和起源的学术著作备受推崇、实至名归,其中大意也是如此。“做梦者不再关注清醒意识的世界”,所以“梦完全不像清醒意识一样运转,也不像记忆内容一样秩序井然”。他还写道:“梦与清醒活动隔绝,几乎没有常规的思考活动和内容。” 但大部分学者在梦与醒关系上持相反观点。比如,哈夫纳说:
“梦首先是清醒活动的延续。梦一般都和我们不久前才想过的事有关。仔细观察,不难发现,总有一条线连接梦境和白天的活动。”韦安特a 的观点与布尔达赫的上述陈述针锋相对:“在大部分案例中总能看到,梦显然没有解放我们,而是直接把我们带回日常生活。”莫里提出了一个精确的公式:“我们的梦= 所见 所说 所愿 所做。”而热桑在其心理学著作中说得更详尽:“梦的内容都多少由做梦者的人格、年龄、性别、阶层、文化水平和生活习惯决定,被他整个前半生的事件和经历决定。”
关于这一点,哲学家J.G.E. 马斯的态度坚决(温特斯坦记录):“经验告诉我们,我们常梦到的是自己强烈渴望的东西,这说明激情必然影响做梦。雄心勃勃的人会梦到自己曾经赢得、希望赢得或将要赢得的桂冠,而恋人则忙着梦到他甜蜜希望的对象……心底沉睡的所有喜恶感,一旦激活就可以和相关思想结合并制造一个梦,或使这些思想混入正在做的梦中。”
古人持相同观点:梦的内容取决于生活。拉德斯托克告诉我们:薛西斯b 远征希腊之前,早就多次梦到想去但不能去,而睿智的老波斯解梦师阿尔达班恳切地对他说,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。
卢克莱修c 的教谕诗《物性论》中有一段:“一个人曾经全心追求、满心渴望、心智向往的东西,好像才常入梦。律师会慷慨陈词、查阅法条,将军则奋勇酣战……”
西塞罗 的《论占卜》则与数百年后的莫里的大意完全相同:“而醒时残留的思维和行为,尤其会扰动灵魂。”
关于梦和醒的关系,两种对立主张的确仿佛无法调和。所以此处引述F.W. 希尔德布兰德的相关论述很应景,他相信除了用“一系列(三组)反差甚为明显的矛盾”之外,无以描述梦的特点。
“组矛盾是,”他写道,“梦一方面与现实完全隔离或隔绝,但另一方面,两者又不断相交,一直互相依赖。梦与醒时体验到的现实隔绝,可称为一种‘被无法逾越的鸿沟完全与现实生活隔离并密封’的独立的存在。梦把我们从现实中解放,消除我们的常规记忆,让我们在异界中过一种完全不同于现实的生活……”
希尔德布兰德接着说,我们睡着后,仿佛整个存在(各种形式的存在)都消失了,“就像掉进了无形的地窖”。一个人梦到出海去了圣赫勒拿岛,把摩泽尔葡萄美酒卖给囚禁在那里的拿破仑,前皇帝殷勤地接见了他。醒来后他觉得好可惜,有趣的幻象消失了。但让我们对照梦境和现实,希尔德布兰德接着说,他从未卖过酒,也从没想过要卖酒。他从未出过海,假如要出海也绝不会选择去圣赫勒拿。他并不同情拿破仑,相反,他因为爱国所以憎恨他。后也值得注意的是,拿破仑死在岛上时他还没出生,所以他绝不可能和拿破仑有任何私人接触。这段梦插在一个前后完全连贯的故事中间,仿佛与前后完全无关。
“但是,”希尔德布兰德接着说,“乍看之下完全无关的事,同样可以精准相关。无论如何我都相信,越不相关就越相关。我们甚至可以说:梦中的一切都取材于现实,都取材于以现实为运行中心的精神活动……不管梦到什么怪事,都无法脱离真实世界。不管梦里的故事结构多么完美或荒诞,都必然从以下两处取得原材料:现实世界中所见的东西、醒时在心里某处想过的事情。换句话说,梦取材于生活,无论客观生活还是主观生活。”